第1064章開展鄉村振興試點
宋青鋒在會議上強調東寧市要按照制造強國戰略部署,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加快建設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制造業強市,為全省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建設“重要窗口”貢獻力量。
他對於以張東峰為班長的東寧市委市府已經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肯定。
說實話,宋青鋒對張東峰的贊譽讓在場的許多人表示驚訝。
說到最後,宋青鋒還表示省裡將全力支持東寧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多方協同加大政策供給,合力支持東寧市制造業再攀高峰。
市委書記張東峰代表東寧市委市府,向受表彰的制造業先進單位、優秀企業表示祝賀,向全市廣大企業家和科技工作者表達敬意。
他認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富民之道,要以硬責任鍛造硬實力,科學錨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新坐標,在服務制造強國中找准定位,在推進共同富裕中體現價值,在對標先進城市中錨定目標,在推動創新轉型中做強企業。
當然,在這種會議上,市長賈英毅也要發表講話,他認為要凝聚思想共識,推動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要強化實干興業,抓實抓好創新驅動、改革賦能、項目建設,下實功、出實招、求實效。
由於失去了吳高誼這個靠山,賈英毅現在低調了很多,只是簡單講了一些話,用時比宋青鋒、張東峰少了很多。
當然,宋氏家族與歐陽家族的密切關系在明東省很少有人知道。
不過,宋青鋒如此力挺張東峰,引發了不少人的猜想。
張東峰送走宋青鋒後,立即召開了市委常委會。
在會議上,他提出了上規、上市、上雲、上榜,打出一套“四上”企業“組合拳”,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的方案。
上規,既是對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要求,也包含了大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單項冠軍企業的期望。
上市,是推進企業多渠道上市發展,支持上市企業用好資本市場。
上雲,是推進企業智能化大改造,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
上榜,是鼓勵企業爭上重量級榜單,推動企業提品質創品牌。
張東峰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原由是作為全國先進的制造業基地,東寧市制造業基礎扎實,民營經濟實力雄厚,但缺少龍頭企業、領雁型企業一直是制約東寧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張峰提出企業“四上”行動方案,首個目標就是大企業(大集團)的培育。
按照計劃,東寧市相關部門要擇優遴選一批處於產業鏈關鍵環節、規模大、實力強、帶動性大的大企業(大集團),建立千億級、五百億級、百億級和五十億級制造業企業培育庫。
說實話,雖然省長宋青鋒只來東寧市參加過一次會議,但讓市長賈英毅明顯感到了一種孤立感。
而且由於何勁松與朱麗麗聯合違規倒賣地塊事發,面對省紀委的盤問,賈英毅也承認自己對不起組織的精心培養。
這些年來,賈英毅雖然愛權,但他自信沒貪占過什麼。無非給朋友們辦過一些事情,提供過一些便利,都是人情上的事情,不算太大的經濟問題。
朱麗麗是通過京城的何氏家族安排過來的工作人員,後來的交往與扶持,最多只能算是違規。
為此賈英毅更加要保持低調。
雖然省長宋青鋒力挺自己,但是張東峰還是覺得自己不能過於張揚。
高處不勝寒,還是低調一些為好。
為此,張東峰選擇了從鄉村振興入手,避免與賈英毅發生過多碰撞。
東寧市經濟發展水平雖然與省城不相上下,但是東寧市許多鄉村還存在發展不平衡現像。
鄉村振興促進法的正式實施為農村的未來劃定了基礎框架,其中提出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張東峰探索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據。
經過一段時間籌備,張東峰主持召開東寧市農村農業工作會議。
在會上,張東峰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市民更向往。”
他認為農業農村是東寧市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快城市國際化的重要支撐。要厚植農業農村新優勢,展示農業農村的獨特韻味、別樣精彩,才能為東寧市建設注入新的內涵、增添新的動力。
東寧城鄉是命運共同體、生命共同體,必須統籌謀劃、融合發展,特別是要加強村莊規劃設計。
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質化,村莊規劃不能照搬照抄城市規劃理念,不能“千村一面、千戶一面、千房一面”。
要從村莊特色出發,按照政府不缺位、群眾不缺失、設計師不缺席的原則,突出頂層設計、風貌管控、規劃監管,點線面協同推進,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東寧市將從優化供給、城鄉統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抓實“百千萬”工程等五方面下功夫。
張東峰在會上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注重理念創新,讓產業、文化、旅游等功能相互疊加,不斷豐富農村新型業態的內涵和外延。
當然,這是張東峰對市級部門、各縣市區作出的整體要求,同時他自己也親自參與了農村振興的試點工作。
四十多年前,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打破了農村集體大鍋飯,開啟了農村改革的序幕。
受益於“包產到戶”,絕大多數農民吃飽飯不再是難題,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湧入城市,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不過,四十多年過去了,城鄉之間的鴻溝依然凸顯。年輕人流失、村莊空心化、鄉村走向了蕪敗與凋敝,農村改革再次來到了關鍵時點。
另外,以土地財政謀城市發展的傳統路徑也已經走到盡頭,犧牲農業來反哺工業的發展方式難以維系。
張東峰沒有盲目地全面地鋪開改革,而是在省城高校、省級部門、特別是京城部委專家的指導下,選擇幾個典型的城鎮和鄉村進行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