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章:詩人

   高適(702?~765年,字達夫,渤海蓨(條,這中國的漢字確實應該簡化!該壓縮!)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後客游河西,為哥舒翰書記。歷任淮南、西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邊塞詩和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詩有《燕歌行》等。)

   岑參(約715~770年,南陽人。天寶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刺史,卒於成都。長於七言歌行。所作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像;氣勢磅礡、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有《岑嘉州集》。詩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韋應物(737~約792年,京兆長安人。少年時以三衛郎事玄宗。後為滁州、江州、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或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有《韋蘇州集》。)

   孟郊(751~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時隱居嵩山。近五十歲才中進士,任溧陽縣尉。與韓愈交誼頗深。其詩感傷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瘦硬。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孟東野詩集》。其詩有《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游終南山》等。)

   張籍(約766~約830年,字文昌,原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省和縣烏江鎮。唐德宗李適(念闊,直接就叫李闊算了!)貞元年間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個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司業或張水部。其樂府詩頗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之作。和王建齊名,世稱“張王”。有《張司業集》。)

   王建(約766~約830年,字仲初,穎川今河南省許昌人。出身微寒。唐代宗李豫大歷年間進士。晚年為陝州司馬,又從軍塞上。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社會現實有所反映。所作《宮詞》一百首頗有名。有《王司馬集》。)

   張旭(公元711年前後在世。字伯高,吳郡今屬江蘇蘇州人。曾為常熟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工書,精通楷法,草書最為知名,相傳往往在醉後呼喊狂走,然後落筆,時稱“張顛”。所存詩六首,均為寫景絕句,以境界幽深、構思精巧見長。而“草聖”是東漢敦煌酒泉人士張芝張伯英;被稱為“書聖”的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唐人顏真卿楷書的陽剛,褚遂良書法的苗條秀麗,以及“張草張巔”張旭的龍飛鳳舞。他們各具特色,功夫各有千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即今甘肅省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即巴爾喀什湖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即出生於此地。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即今四川省江油縣青蓮鄉。二十五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游。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天寶年初供奉翰林,因受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李璘幕僚,因李璘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赴臨淮投軍,中途病歸;依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卒於當塗。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歌、神話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有《李太白集》。其詩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孟浩然》、《登金陵鳳凰台》、《送友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沙丘城下寄杜甫》、《將進酒》、《贈汪倫》、《蜀道難》、《望廬山瀑布》、《靜夜思》、《早發白帝城》、《夢游天姥吟留別》、《客中作蘭陵美酒郁金香》等。)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後寓居長安近十年。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其人被稱為“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有《杜工部集》。詩有《春夜喜雨》、《登慈恩寺塔》、《登岳陽樓》、《江南逢李龜年等》。)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二弟白行簡,三弟白應文,其先輩太原人,後遷居下邽,今屬陝西省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輯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後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終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早歲與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晚年居洛陽,與劉禹錫唱酬甚密,時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存詩三十余首。其《花非花》奇麗纏綿,《長相思》平易流暢,《憶江南》清新明麗,皆為世人傳誦。詩有《長恨歌》、《琵琶行》、《燕子樓》、《賦得古原草送別》等。)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洛陽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內。唐德宗李闊貞元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因參加王叔文集團,被貶郎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河南人。早年家貧。舉貞元九年明經科、十九年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稱“元白”。有《元氏長慶集》。)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即今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德宗李闊貞元年間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解即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唐德宗李闊貞元年間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御史裡行。因參加王叔文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皆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其詩風格清峭。有《河東先生集》。)

   李德裕(787~849年,字文饒,趙郡今河北省趙縣人。朱僧孺、李宗閔執政時,因黨爭肥打擊。武宗李炎當朝,拜太尉,封衛國公。當政六年,頗有政績。唐宣宗李忱大中初年,朱黨執政,貶潮州司馬,繼又貶崖州今廣東瓊山縣南司戶參軍。卒於任所。著有《李文饒文集》,又作《會昌一品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李賀(790~816年,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不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念石),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年僅二十七歲。後人稱之為“詩鬼”。其詩表現出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動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其作品情調陰郁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昌谷集》。)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佑孫。唐文宗李昂大(太)和年間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諸州刺史,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中書舍人。後人稱為“小杜”。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有《樊川文集》。其詩有《江南春》、《寄揚州韓綽判官》、《遣懷》等。)

   溫庭筠(約812~866年,原名岐,字飛卿,太原人。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國子助教。其詩辭藻華麗。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金奩集》。)

   李商隱(約813~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而不是越南首都河內人。唐文宗李昂開成年間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有《李義山詩集》。)

   韋莊(約836~910年,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唐昭宗李曄乾寧元年894年進士,後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在成都時,曾居杜甫草堂故址,故名其集曰《浣花集》。詞與溫庭筠齊名,稱溫、韋。然風格有別。韋能運密入疏,寓濃於淡,多用白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游樂生活,語言清麗。詞存五十五首,在《花間集》、《尊前集》、《金奩集》中,今有王國維輯《浣花詞》一卷。)

   黃巢(?~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鹽商出身。曾到長安應試未舉。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領導農民起義,廣明元年880年在長安建大齊國,登皇帝位,年號金統。金統五年884年戰敗自殺。《全唐詩》錄其詩三首。)

   韓偓(842~923?年,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進士,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天復初,隨昭宗奔鳳翔,進兵部侍郎、翰林承旨。以後不附朱溫被貶斥,南依閩王王審知而卒。其詩多寫艷情,詞藻華麗,有香奩體之稱。後期詩風轉變,不乏感時傷亂之作。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韓內翰別集》。)

   魚玄機(約844~約871年,字幼微,一字蕙蘭,長安人。本為李億妾,唐懿宗李凗鹹通年間,出家於長安鹹宜觀為女道士。因殺侍婢被處死。有《魚玄機詩》。)

   貫休(852~913年,僧人。本姓姜,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唐昭宗李曄天復年間入蜀,蜀主王建賜號“禪月大師”。有詩名,部分作品能反映當時社會現實。有《禪月集》。)

   李曄(867~904年,即唐昭宗。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初封壽王。公元889~904年在位。天佑元年904年遷都洛陽,被原黃巢部將朱溫朱全忠殺害!存詩四首。)

   李存勖(885~926年,即後唐莊宗。小字亞子,李克用之長子。本姓朱耶,沙陀部人。公元923年滅梁稱帝,建都洛陽,國號唐,史稱後唐。同光四年926年以伶人郭從謙之變中流矢而死。好俳優,洞曉音律,能度曲。存詞四首,在《尊前集》中。)

   馮延巳(約903~960年,一名延嗣。字下正中,廣陵今江蘇省揚州人。南唐烈祖李升時為秘書郎,與李景游處。保大中,累官自中書侍郎拜平章事,出鎮江西撫州。後再入相,罷為太子少傅。善作新詞,思深辭麗,律均調新,多寫男女離情別恨和士大夫的傷感落寞情懷。在五代詞中,堪與溫、韋分鼎三足。對北宋晏殊、歐陽修的詞頗有影響。有《陽春集》傳世。)

   李璟(916~961年,南唐中主。本名景通,改名璟。字伯玉,江蘇省徐州人;還有說是浙江省湖州人。反正都是中國人!公元943~961年在位。詞存四首,意境較高,風格凄怨深遠。後人他和李煜的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其父李升,為南唐烈祖,公元938~943在位,應為南唐前主!)

   李煜(937~978年,南唐後主。初名嘉。字重光,號鐘隱。李璟第六子,公元961~975年在位,世稱李後主。降宋後封違命侯,結果被宋太宗趙匡義用藥酒毒死。其詞以975年降宋不界,可分前後兩期。前期詞大都描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亦有清麗之作;後期多抒發亡國被俘的痛苦以及對往昔帝王生活的懷念,表現出濃重的感傷情緒。藝術上善於運用白描手法,生動而形像地抒寫真情實感,在題材和意境方面突破了晚唐以來以艷情為主的窠臼,使詞從音樂的附庸漸變為抒情述懷的工具,提高了詞的文學表現功能。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等。後人將他的詞與李璟的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其先輩邠(彬、濱)今屬陝西彬縣、人!後徙蘇州吳縣,後來這吳縣被劃歸蘇州吳中區,真是滅了古縣名,不便於歷史、地理研究。但為了城區發展,也只好如此。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又曾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知邠州。守邊多年,西夏稱他“胸中自有數萬甲兵”。號稱“軍中有一範,凶奴聞之心膽顫!軍中有一韓(韓琦),凶奴聞之心膽寒!”卒謚文正。著有《範文正公集》。詞存五首,風格、題材均不拘一格,如《漁家傲》寫邊塞生活,蒼勁明健,《蘇幕遮》、《御街行》寫離別相思,纏綿深致,均膾炙人口。有今輯本《範文正公詩余》。)

   柳永(?~1053年,字耆卿。初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人。北宋真宗趙恆景佑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生潦倒。善為樂章,長於慢詞,以描寫歌妓生活、城市風光以及失意文人羈旅行役的生活等題材為主,語多俚俗,尤善鋪敘形容,曲盡其妙。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起過重要作用。代表作有《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蝶戀花》、《戚氏》等。有《樂章集》傳世。)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人。北宋真宗趙恆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仁宋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當時名家範仲淹、富弼、歐陽修和詞人張先等,均出其門。卒謚元獻,世稱晏元獻。詩屬“西昆體”,詞風承襲五代馮延巳,閑雅而有情思,語言婉麗,音韻諧和。其《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以屬對工巧流利著稱。有《珠玉詞》。)

   梅堯臣(1002~1060年,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省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宋仁宗趙禎皇佑三年1051年,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名郎,世稱梅都官。詩主平淡,多反映現實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矯宋初空洞靡麗之詩風。著有《宛陵先生集》,詞存二首。)

   蘇洵(蘇軾、蘇轍的父親。)

   蘇軾蘇東坡(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蘇洵長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紹聖初,又貶惠州、儋州。徽宗立,赫還。卒於徽宗上台的第一年即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追謚文忠。歷經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宋微宗趙佶五世。他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多彩,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亦有婉麗之作。著有《東坡七集》、《東坡詞》。)

   蘇轍(蘇軾之弟)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仁宗趙禎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當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範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力主“明道”、“致用”,反對論卑氣弱、艱澀險怪的時文和風靡詩壇的“西昆體”,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詩、詞均有成就。著有《新五代史》、《集古錄》、《歐陽文忠集》、《六一詞》。他的詞基本上沿襲晚唐五代餘風,抒情委婉深致,寫景清新明麗,亦有少數篇章風格豪放疏宕。)

   王安石(1075~1134年,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仁宗趙禎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神宗當朝兩度任相,實行變法。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晚居金陵。卒,謚曰文。詩、文皆有成就,為“唐宋八家之一”。詞作不多,風格高峻,一洗五代綺靡舊習。以《桂枝香金陵懷古》為代表作。著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仁宗趙禎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仁宋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神宗時反對五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哲宗元佑初年,拜尚書左僕兼門下侍郎。不相八月,病卒。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骨》,並和修《資治通鑒》。存詞三首。)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舉進士。歷著作佐郎、秘書丞。宋哲宗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徽宗立,如知太平州,九日而罷,復除名,編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聞命而卒。“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江西詩派之宗主,影響極大。詞與秦觀齊名,號秦七、黃九。詞風疏宕,俚俗處甚於柳永。晁無咎謂其小詞固高妙,然非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著有《豫章集》、《山谷詞》。)

   秦觀(1049~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少豪雋,慷慨溢於文辭,喜讀兵家書。見蘇軾於徐,作《黃樓賦》,軾以為有屈、宋才,勉以應舉。元豐八年1085年登進士第。元佑初,除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宋哲宗紹聖初,坐黨籍,削秩,監處州酒稅。徙郴州、又徙雷州。徽宗當朝,赫還,至藤州卒。其詞清麗和婉,深有情致,多寫男女情愛,亦有感傷身世之作繭。代表作有《滿庭芳山抹微雲》、《踏莎行霧失樓台》、《八六子倚危亭》、《鵲橋仙纖雲弄巧》等。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周邦彥(1056~1121年,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人。元豐中,獻《汴都賦》,自太學生一命為太學正。居五年,出為廬州教授,知溧水縣,還京為國子主簿。哲宗如對,除秘書省正字,歷校書郎。徽宗時,仕至徽猷閣侍制,提舉大晟府,出知順昌府,徙處州,提舉南京鴻慶宮,卒。邦彥精通音律,在大晟府審古樂、制新調,對詞樂的提高和發展有一定貢獻。其詞多寫閨情、旅思,亦有感慨身世及詠物之作。詞風典麗精工,形像,格律嚴謹,善於融化前人詩句入詞而渾然天成。著有《清真居士文集》,已佚。詞有《清真集》,陳元龍為注,題作《片玉集》。代表作有《瑞龍吟》、《蘭陵王》、《六醜》、《西河》等。)

   葉夢德(得)(1077~1148年,字道卿。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天聖二年1024年進士。歷官翰林學士,權三司使。罷為侍讀學士,知河陽。存詞二首。)

   李清照(1084~約1151年,號易安居士,濟南人。李格非之女,趙明誠之妻。與夫共事金石研究。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三年1129年,夫夫卒。清照流寓越州今屬浙江紹興、杭州,晚居金華。其詞以南渡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多寫離別相思之情,後期於身世悲慨中寄寓亡國之慟。詞風婉約,偶爾有豪放之致,多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淺近。論詞崇尚典雅、情致、協律,有《詞論》一篇,提倡“詞別是一家”之說。代表作有《如夢令》、《鳳凰台上憶吹簫》、《聲聲慢》、《永遇樂》、《武陵春》等。她亦能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不傳。後人輯有《漱玉詞》,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岳飛(1103~1141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抗金名將。官至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以不附和議,為秦松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南宋孝宗時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理宗時改謚忠武,但他已是身歸那世去了好多年!真正的公理、正氣還應是在他本人活著、本人健在時而充塞人心、充塞世界!等到人死了以後,又吹這吹那,又有什麼用呢?有《岳武穆集》。詞存三首。)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曾任鎮江、隆興、夔州通判。南宋孝宗趙勝乾道八年1172年,為四川宣撫使王炎干辦公事,投身軍旅生活。後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居山陰。為傑出詩人,詩存九千首。亦工詞,楊慎楊升庵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放翁詞》。)

   範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人,後來這吳縣被劃歸蘇州吳中區,真是滅了古縣名,不便於歷史、地理研究。但為了城區發展,也只好如此。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四年1154年進士。歷知處州、靜江府兼廣南西路安撫,權史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晚退居故裡石湖。是南宋四大詩人之一,多關心國事和民瘼之作,尤以田園詩著稱。詞風似詩,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

   楊萬裡(1127~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四年1154年進士。歷太常博士、太子侍讀。光宗朝,如為秘書監,又出為江東轉運副使,改知贛州。宋理宗趙昀紹熙中,致仕。詩與陸游、範成大、尤袤齊名,而又自成一家,稱誠齋體。有《誠齋集》,詞附集中。)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八年1148年進士。宋孝宗趙勝淳熙時,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南宋寧宗趙擴慶元被,為煥章閣侍制。慶元二年1196年,落職奉祠。卒謚文。生平從事著述和講學,是南宋著名理學家,亦能詩文。著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通鑒綱目》等。詞有《晦庵詞》。)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理宗趙昀寶佑四年1256年進士。南宋度宗趙祺當朝,累遷直學士院,知贛州。南宋恭宗趙顯、德佑年初,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奉使元營,被拘留,後脫逃,由海道南下。益王立,拜右丞相,以都督出江西,兵敗被執,囚於燕京四年,不屈而死。能詩文,詩詞抒寫其寧死不屈的決心。著有《文山集》、《文山樂府》。)

   辛棄疾(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屬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曾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二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六十八歲病逝。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保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