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裁軍風暴

   我點點頭,說:“州平,我們在發布這三條法令之前還要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把隱居在北海的大賢管寧先生給請出山來。”

   管寧字幼安,與邴原華歆同稱為東漢一龍,龍頭為華歆、龍腹為邴原、龍尾為管寧,其中歷史上有名的成語,劃地絕交就出自管寧之手。

   我緩了一緩,接著說:“雖然我們一上來便采取雷霆手段,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安插了一些我們自己的人,但現在北海城中我大哥一系的力量還是很強,為了保證我們的法令不被他們陽奉陰違,你知道我們士人最重輩分,我們需要一個輩分崇高的人來支持我們,這樣就不怕王修他們興起什麼波浪了。”

   崔浩現在也是青州士人中赫赫有名的才子了,對於我說的輩分之說自是心領神會,管寧莫說在北海,就是放眼全國也找不出幾個比他更有名望的儒學大家了。如果能讓管寧站到我們這一邊,管寧的徒子徒孫們還敢來反對我們嗎?

   可是如何才能讓當初來年諸葛家主諸葛圭都沒能請動的大賢出山呢?崔浩看向我,嘴剛要張。我便笑著對他點點頭,說:“這個,我自有辦法。”

   所謂隱士,不論多麼清高,絕大部分都是在為自己待價而沽,等待真正的明主相投。但我知道管寧絕不是那種人,可惜有一句話說得好,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管寧是個真正的隱士,但又是個為天下蒼生而憂的隱士,有了這點,我雖不能讓他入仕,但我有信心來勸他來隱於朝,為我身後一個大援。

   真正的歷史中劉備曾經三顧茅廬而得孔明,我依樣畫葫蘆的三顧管府,又唇槍舌戰了一番,讓管寧既感動我的三顧之情,又驚詫於我的思想中眾多新穎的閃光點,於是便答應了隱於我身後,作為我的幕僚,卻又不擔任任何的官職。

   六日後,北海太守府。

   “大人,下官認為新法雖有眾多可取之處,但有些方面還是欠妥,北海一年來發展迅速,百姓已經習慣於舊法,倉促間另立新法恐怕不得民心。”一名大哥一系的官員說。

   我剛要解釋一下我這三點新法的作用,另一名大哥一系的官員又開口了:“大人,下官也認為新法稍稍欠妥,義務兵役制只會讓百姓的負擔更加繁重。”

   “大人,下官也認為……”

   “大人,……”

   “大人,……”

   我嘆了口氣,坐在太守府大堂上正北的大榻上,就知道大哥一系的官員會極力抵制,在鏟除張家時安插的自己人畢竟數量上頗為不足,眼下大堂中北海城二十三名高級官員中,除了我、崔浩、郝昭、王雙和一名原蘇雙手下的人之外,僅有一名中立派不是大哥一系的人。我目光看向王修,他從一開始就沒做聲,我不知這位大公子黨在北海城的首領是怎麼看待我的新法的。

   王修見我一直不發話(其實是插不了嘴),又死死盯著他,心知是該自己發表意見的時候了。王修衝我抱拳:“大人,修有幾言要講。”周圍的聲音立刻停了下來,等著他們的領袖發言。

   我抬手示意王修說下去。王修道:“以修的看法,新法還是頗為可取的。鄉紳參議團可以能者盡其材;義務兵役制可免除百姓大部分的兵役時間,以便他們務其農事。這些都是對我諸葛家極其有利的法令,但至於第一點,修認為給那些商人好處是不是有些太多了,自古以來我華夏便以農為本,如今驟然重商,有違祖例呀。”

   不愧是王修,目光果然比他手下的那些家伙高,時時以諸葛家大局為重,並不完全反對新法,但又能抓住重點,堅決反對三點新法中唯一一條對他們士族並無好處的重商法,並以祖例這頂大帽子來壓住我。可惜我早有准備了,該是管寧出場的時候了。

   我聽完王修的話,說:“景志所言亮之前已有考慮,因此特地向儒學大師管寧先生請教,說實話,這三點新法是管先生和倆國共同制定的。管先生,請出來為景志解釋一下吧。”

   聽到我的相請,管寧從廂房走了出來。眾人過如同我所意料的那樣倒吸一口涼氣,要知道這已達知天命之年的管寧是華北儒學的泰鬥,如果他若認定重商不違祖例,那他們這些徒子徒孫就算有怨言,也不敢再說出來了。

   管寧緩緩的走出來,毫不客氣的坐在我相讓出的主榻上,環視眾人說:“這三點新法是太守大人和寧一起商討而得出的,至於重商方面,昔年聖師孔子天下游學之時還做過商人,何以不行?”

   王修一干人見到我居然爭取到了管寧的支持,自己眾人又不便貿然反對這位北方儒學大家,心知這新法恐怕是肯定要實行了,便默不作聲。

   我見王修等人果然啞了火,於是得意地笑著說:“既然諸位同僚沒有異議了,那從即刻起,新法開始施行。”

   新法推出之後,對百姓士商均是有利,自然是皆大歡喜。

   北海城在重商的策略下,由原來的北方學術交流中心逐漸變為一個重要的商貿城市,人口由原來的三十五萬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

   北海的城防軍也由原來的一萬人變為三千上等兵和一萬兩千義務兵的比例,原來每名士兵領取的是三兩月俸,而現在北海只需提供三千上等兵的俸祿,可以說大大節省了軍費。而三千上等兵的戰鬥力是絕不遜於原來魚龍混雜的城防軍的。至於新法附則上對“為社會經濟做出貢獻者”的照顧,也讓北海的倉庫多了幾萬兩黃金。

   鄉紳參議團的設立,果不出我所料,那些議員們不是地主豪強便是飽儒大商,沒有一名尋常百姓。不過看到他們在議團大廳中為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一本正經的爭辯不休時,臉上卻沒有一絲不耐煩,反而是掛著對於自己新身份而滿足的微笑。我知道這幫北海城的權貴們對於我的畏懼已經轉變為了感激,而且升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我的心中暗暗叫好,北海呀,蒸蒸日上吧我來北海已經有三個多月了,在我施政一百天內,政績是顯而易見的,整個北海已經步入了新的發展軌道,開始起飛了。

   令我驚訝的是三弟諸葛均在淄博郡竟也干得有聲有色,扮豬吃虎將原淄博郡的實力派官員手中的權力一點一點的全部攏在了手中,之後大肆發展農業,相信不出三年,淄博必定會成為整個青州的糧倉。幾天前,爹剛剛從朝廷上請下聖旨,三弟名正言順的成為了淄博郡的太守,在我和大哥明爭暗鬥的時候,這是一個清楚的信號,爹提拔起三弟來作為我們之間牽制力量,警告我們不要起內訌。

   本來我就不想與小時候非常照顧我的大哥翻臉,這下正好順水推舟,在北海城中繼續重用王修等一干人,以安大哥和爹的心。但隨著郝昭和管亥提拔出了第一批上等兵,重新編制部隊,架空了那些大哥一系中層軍官,這樣我便真正掌握了城中的軍隊,確保了我在北海城中的優勢地位。

   這期間最令我感到興奮的一件事就是,諸葛家的首席智囊二叔諸葛玄遠見卓識,看出了義務兵役制的好處,說服爹在全境實行義務兵役制,一個月內,吃著我諸葛家糧餉的士兵減為八萬人,節約了大筆開支,我軍的總兵力雖下降到為二十五萬,但總體戰鬥力比原來只高不低,因為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完全可以打敗十倍於己的烏合之眾。

   現在諸葛家的兵力分布如下,“百戰刀”於禁帶領七萬北方軍團,其中上等兵一萬五千人為其精銳;“七殺槍”張遼帶領七萬南方軍團,其中一萬五千上等兵為其精銳;“吹雲公子”趙雲帶領三萬上等兵駐於泰山,成為諸葛家的王牌力量;張燕的三萬黑山軍亦在泰山附近扎營,其中一萬上等兵;各地城防軍共五萬人,其中上等兵一萬人。

   近三十年來,各大諸侯從來都在不斷擴軍,戰爭規模也從亂世最早的幾千人會戰升級為現在動輒十萬大軍的情況,全國的經濟狀況除了青州外也是每況愈下,各大諸侯也不過是強撐著罷了。但誰都知道,長期保持大規模的軍隊,各地經濟早晚有一天也要被拖垮的。

   現在最富饒的諸葛家率先開始裁軍而不減實力,騰出了十余萬社會最迫切需求的剩余勞動力,令其余七路諸侯眼睛一亮,爭相采用諸葛二公子發明的義務兵役制,稍稍卸下了沉重的軍費包袱。

   現在,根據諸葛家的探子回報,袁家的上等兵有十五萬人,位居各大諸侯之首,曹操劉備兩家都是十二萬,位居第二。我諸葛家和江東孫家都是八萬,荊州劉表和西蜀劉璋均為七萬,西涼馬滕的十萬鐵騎減為六萬。現在全國上下真正的軍人已經銳減到七十五萬,恢復到了獻帝剛剛即位時的水平,而空余出來的勞動力則是全方位的投入到了各個行業的生產當中。

   這也是我當初沒想到的,誰知道原先不過想僅實施於一城的法令,最後竟在全國風靡,我的這次舉動也因此為後世廣為流傳為“諸葛亮變法”。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